中國神華能源之旅

認識中國能源發展-中國神華能源之旅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學 陳偉佳校長)

今年八月初,在勵進教育中心主席范徐麗泰女士的帶領下,我與近四十位通識教育科老師參加了中心所舉辦的「中國神華能源之旅」,走訪了中國神華集團分別位於北京、內蒙古呼倫貝爾和鄂爾多斯的發電設施、煤礦場及研究中心等,認識國家在能源資源發展方面的最新情況。而經歷過今次的旅程後,相信對現時通識教育科六大單元中有關「能源科技與環境」方面的探究,會有一定的幫助,因為老師們在旅程中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及資源,將有助融入課程當中,以豐富日後的教材內容。

中國為世界的產煤大國,但其他能源資源如石油和天然氣等的產量卻十分少,而由於煤產量多,價格相對低廉及運送方便,是一個穩定的能源供應,能保障國家及社會經濟穩定的戰略性發展,因此煤成為內地的主要能源供應。然而,煤的開採方式及使用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比石油和天然氣高,被大部分人視為不潔淨能源,故此中國現積極開拓高科技與環保能源的發展方向,盡量減少碳排放。這次我們便參觀了中國神華在北京的低碳能源研究所,從而了解中國在減排方面之研究及發展策略。研究所內有各式各樣的煤製品,其中之一為煤製油。煤製油是以煤炭為原料,製取汽油、柴油、液化氣的技術,目前在世界工業化及商品化的煤直接液化具有領先地位,而在液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水,經親身了解到其廢水回收的循環再用技術後,發現能將污水的排放量減至最低,接近零排放,對環境的破壞減至近零,實在是當前我國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和結合利用的新技術和嘗試。

此外,在鄂爾多斯,老師們亦大夥兒下了探煤礦井,親身體驗礦井下有如城市迷宮,外型一如香港地鐵管道的採煤區,如何用上大量自動化設備、大型鑽探機器及電腦化器材等,以節省人力及減低意外。而在開採煤炭的同時,中國神華亦非常著重綠化環境,包括回填植坡綠化及「退沙還林」,以平衡生態的發展。我們作為老師,這些見聞也會融入通識科的教材中,並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讓他們獲得更多資訊以獨立思考。

中國的能源問題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香港的通識教育科老師多些到內地交流及體驗,相信一定會有所得着。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
(天水圍官立中學 黃永良老師)

一組數字
在北京及內蒙匆匆的七日行程中有目不暇給的數據映入眼簾,當中有一組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它的份量比世界企業排名196名更實在、比投運電廠總裝機容量7,851萬千瓦更龐然宏偉、比年產數千萬噸煤更令我們驚嘆不已,它就是簡簡單單的「3‧15‧15」。單看這組數字是毫不顯眼的,但再對比天然氣發電的排放指標,即粉塵、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分別為「15‧35‧50」時,神華三河電廠創造的「近零排放」,實足以震撼人心!

全新體驗
從低碳研究所、寶日希勒露天煤礦場、大柳塔煤礦到三河電廠,神華帶我們從科研技術到煤礦採集、運輸及發電的現場考察,最緊張刺激的體驗莫過於深入百多米的礦洞作零距離的接觸。與許多老師一樣,前線採礦給我的刻板印象是簡陋、污穢及危機處處的,但大柳塔煤礦再次以前瞻的科技把乾坤倒置,礦洞的機械化及安全程度讓我們倍感安心。另外,神華致力把煤製油時產生的高濃度污水淨化也讓我眼前一亮,特別是煤製油化工廠的員工在我們面前直接飲用淨化後的「水」,不禁讓人聯想到新加坡的自來水也是混合了淨化水的,但那只是生活污水淨化而已。

以誠動人
不可不提的是神華集團接待我們的誠意十足。飲食、交通及住宿等安排固然是無可挑剔,更難得的是每次參觀後都有討論環節,各領導都言無不盡地解答我們的疑問。雖然燃煤發電及製油的過程必然會帶來污染,但神華的科技及社會責任卻用實際行動化腐朽為神奇,創造了「近零排放」、「綠化面積比礦場大1.5倍」、「零傷亡」及「世界第一礦」等難能可貴的成就,令我們對國家發展潔淨能源的未來充滿信心。

此外,本人的行李在鄂爾多斯返回北京時寄失了,十分感謝漢華飯店的周部長跟進相關的事宜,終能在翌日回港前找回,為此行劃上完美的句號。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
(聖保羅男女中學 陳曉華老師)

國企一直予人效益低、固步自封、缺乏創新的印象。煤一直被視為中國嚴重空氣污染的元兇,環保團體一直倡議政府要以更清潔能源取代煤。隨著煤炭價格下降及新能源興起,有說煤炭將成為夕陽行業。透過了解神華集團的業務,我對國企及煤炭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雖然是國企,受到國家政策保護,但神華並未因此自滿,企業領導人深具危機感,明白及了解煤炭行業的種種挑戰,並積極面對,投放大量資源研發新科技,以機器採煤、運煤,做到「採煤不見煤」,大大提高煤炭開採及運輸的效率及減低煤塵污染;又成功設計煤發電機機組做到「零排放」,使煤發電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技術上可以比天然氣更低。令人驚喜的是,減低排放後煤的發電成本依然比天然氣發電及新能源發電低,保持煤在能源市場的成本優勢,難怪神華能在眾多煤炭企業中脫穎而出,面對艱難的營商環境仍然能保持盈利。

神華於清潔開採、運輸及使用煤等方面的技術突破,亦為我了解煤對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帶來新的角度。煤開採帶來的安全問題及使用帶來的環境污染一直為人詬病。然而,中國的煤多、油稀、天然氣少。目前以至將來,中國的能源需求都非常龐大。要以新能源完全取代煤又要確保國家有穩定的能源供應實在難以同時做到。煤對國家的能源安全仍然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正如神華所展示的,能源企業未來除了要發展新能源,更要在清潔用煤上下功夫。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
(孫方中書院 蔡冠軒老師)

若說中國「以煤立國」實不為過。豐富的煤礦天然資源,一直推動著新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的現代化進程。粗放式的發展總有盡頭,這次深度考察之旅,慶幸能親眼見證中國神華能源作為中國煤業國企的龍頭,能在中國迎來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碰撞出無法彌補的局面前,發揮一個領頭羊的角色,悉力去為煤業的未來探求種種可能出路。

「煤分級煉製」、「煤清潔轉化」、「煤化油」、「氫能利用」、「煤基功能轉化」等等,這一堆不熟悉的詞,在神華集團旗下的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所長衛昶口中娓娓道來,為我們揭示出一幅幅中國未來能源發展的新畫像。國家千人計劃的投資,結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推動著中國建立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去運用能源。期望這一種投資及研發能廣泛性的推廣至中國不同層級的能源企業,這一份努力與嘗試,所迎來的不單單是北京的藍天,更是中國的藍天。願中國的能源發展將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不得不感謝機構與集團在行程上體貼妥善的安排,讓一眾通識科的同工能以第一身的視角去見證中國能源的系統及運作,對日後同工在教學上的講解深度及廣度將有莫大裨益,讓本地中學生能獲得更多書本以外的見聞。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反思-三河發電廠
(顯理中學 梁延敬老師)

首先感謝由香港勵進教育中心、香港通識教育協會合辦及中國神華集團悉心安排的七天能源考察旅程,當中邀請了不同專家座談講解,席間老師們互相交流,獲益匪淺,所吸收的知識定可融入通識課堂之中,提升教學質量。

中國現時仍屬發展中國家,故對能源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往後相信更會出現增加的趨勢,但同時亦衍生出不同污染問題,有見及此,為配合國家規劃及締造綠色環保城市,神華積極研發新技術,履行社會責任,就推動發電廠實現「近零排放」作出貢獻,也在現時能源結構的篇章寫上新的一頁。

煤電是眾多能源類別當中,成本低穩定性高的一種,發電廠一般給人感覺, 均是排出黑色骯髒的廢氣,對周邊生態造成威脅,加劇溫室效應,但時代變遷下, 各項技術推陳出新,清潔轉化頓變成不困難的事了。

旅程中神華董事會秘書黃清先生以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官方不斷呼籲民眾要經常洗手,防止病茵滋生一事作比喻,指出發電廠會將排放氣體多重過濾,革除污染物,使煤炭在一個淨化的空間下高效利用,就像預防「非典」一樣,簡單精闢的解釋,令人印象深刻。從中可見,煤電雖有其弊端,但新技術可有助減少煙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成效也相對顯著。

綜觀過去,展望將來,中國在今後發展的道路上,不可只倚重經濟利益,對開採或使用能源時所造成的影響,也須及時作出應對措施,低碳排放和淨化能源是每一個國家的重大責任,中國作為世界大國,責無旁貸,冀盼各項技術不只僅用於京津冀地區,而是適用於各地,這想必是公眾所樂見的!


寶日希勒露天煤礦生産現場
(聖保祿學校 吳謙來老師)

2016年8月3日我們一行人非常榮幸來到素有「中國最美的草原」之稱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參觀神寶能源公司寶日希勒露天煤礦。以往從書本中學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就以為這一句已概括了草原上的美麗風光,没料到在這大草原底下原來藴藏了豐富的地下礦産,成為草原和林區的重要收入來源。

工業開採在提高這個城市的本地生産總值(GDP)的同時,往往都會罔顧草原的生態保育,對大草原造成顛覆性的破壞和毀滅。幸好神寶能源公司深明爭取盈利和保護環境完全可以並駕齊驅,以打造「環境友好型」企業為目標,全面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做到認識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的「三個到位」,從生産各個環節和企業發展全過程入手,追求美麗與發展雙贏,不為經濟數字而犧牲生態,走出了一條具有神寶特色的綠色礦山建設之路,讓草原生態、社會發展和經濟效益能達致可持續發展。

在寶日希勒露天煤礦,没有滾滾黃土,亦没有縷縷污煙,只有閃亮亮的煤石和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原為伴。發展是硬道理、破壞生態没有任何道理,我們在寶日希勒露天煤礦看到的是可持續的、綠色的發展模式。「讀萬卷書,不如行萬理路」,這項考察一洗我以往對充滿污染的礦場的刻版印象,令我大開眼界。


呼倫貝爾風電場
(馮詩敏老師)

站在內蒙古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看著數十台的風力發電機隨風慢慢地轉動著葉片, 默默地為當地居民提供可再生的電能。

本人一直十分關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對風力發電也感到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很高興在今次的旅程當中,能有機會參觀呼倫貝爾的風電場及其控制中心,以了解內蒙古風電產業的發展情況。當天,很感謝國華投資公司的員工為我們詳細講解風力發電機的運作過程、設計、選址原則、電產量以及控制中心內儀器操作等等,令我能全面了解風電場的運作。無可否認,發展風力發電的成本相對發展其他非再生能源較高,但欣賞國華及神華仍大力發展及付出。為了減低風力發電帶來的影響,我知道國華及神華實行了不少的措施,致力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如在風車四周加入圍欄,使原來生活於這裡的動物仍可在這片空間生活,不受影響。

總括而言,我十分感謝「中國神華」及「勵進教育中心」帶給我一次寶貴難忘的學習經歷,讓我能更進一步了解現時中國能源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
(基督教崇真中學 鄭仲殷老師)

現今全球能源發展已從過去以加大能源供應而忽略環境保護為主調,轉移至減低對環境的破壞,增加能源效益。作為中國能源供應的龍頭企業,神華集團亦投放了不少資源發展清潔能源。是次考察團亦有幸參觀神華集團的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了解集團的最新科研項目。

因應中國的煤炭資源較為豐富,而神華集團亦以開發煤礦和火力發電為主要業務,低碳研究所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研究嶄新技術以減低燃煤發電所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研究所亦通過科研致力拓展煤炭的其他用途,包括提煉煤油並應用於航天科技,及以煤炭轉化為高強度物料。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亦是研究所的重點研究方向。

從參觀中能窺探到低碳研究所的未來。研究所廣納賢才,招攬不同領域的專才並提供充足資源及良好科研環境。更重要的是科研結果得以落實。若只參觀研究所內的展板及實驗室,會認為某些研究目標難以達成,但從其他參觀項目便能印證這一切並不是空談。三河發電廠正正應用了研究所的科研結果,將粉塵及硫化物的排放降至天然氣發電的水平,而煤油提煉、煤化工廠污水回收處理、二氧化碳捕捉封存等技術亦於鄂爾多斯的工業園區實地試驗。

中國能源發展的未來能否走向更環保、更高效能的目標,科研發展實在不可或缺,低碳研究所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


大柳塔煤礦井上設施
(聖保祿學校 王冠老師)

8月5日參觀北京低碳研究所之後,我不禁為中國在能源科技的科研成果感到非常震驚,仿如置身一套描述未來的電影中。我急不及待來到下一個行程,看看這些似乎天馬行空的意念是如何實踐的。

第二天,我終於來到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神東煤炭集團的礦區。部分教師下井參觀,我則選擇留在井上,參觀訓練中心、綠化項目以及環保裝車,希望藉此對煤炭的開採過程有一個宏觀的了解。在煤炭集團負責人的介紹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採煤不見煤」。的確,從煤炭的剝離到洗選,再到運輸,整個開採過程都是機械化、自動化,由控制中心的技術人員遠程監控操作的。讓我們真正看的煤碳的唯一一個環節,就是裝車了!

在我的想像中,裝車是一項既勞動力密集,又髒又累的工作。然而,在裝車的控制室,我看到的是位身形嬌小的女孩。她一邊執行日常工作,一邊從容地為我們介紹面前的程序。彈指之間,運煤車的一卡已經裝滿。原來,一卡已經是一噸煤, 裝滿只需要40秒。由於注重灑水降塵,沒有想像中煤灰飛揚的場面,這讓我反思,其實自己對於煤炭行業的認知,是否仍停留在過去傳媒片面的報導?見微知著,裝車這一小環節已體現了一個企業對於效率、環保及安全的追求。同時也體現了管理層不單只是追求產業利潤的思維。

能源與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我有幸參與是次考察,有機會全面而且具體地考察中國能源的企業,定當好好利用這些寶貴的一手教育資源資料,將此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香港的學生分享,希望他們能夠更加了解煤碳,了解中國。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大柳塔煤礦井下綜采工作面
(聖馬可中學 孔德信老師)

活動感想
十分感激神東煤炭集團及神華集團的安排,讓我及所有參觀煤礦井的團員們有一個畢生難忘參觀煤礦井的經驗。

危險、黑暗、骯髒,可能是大部份香港人對於煤礦井的印象。這次參觀後大大改變了我們對煤礦井的認知。從沒想過煤礦井可以這樣清潔及光明。置身於煤礦井內也一點不感到危險,安全設備十分充足,整體感覺很安全。

參觀煤礦井後實在令我對神東煤炭集團的現代化管理及其對安全的重視印象十分深刻。希望國內其他大小的煤礦管理公司也多向神東煤炭集團學習,令到礦井下的煤礦工人的人身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教學應用
這次參觀煤礦井的經驗可以應用於教導通識科現代中國能源科技現況的課題上。透過播放煤礦井下大會拍攝的相片、影片及本人的第一身經驗分享,我希望學生可以具體認識到現代中國的煤礦井的安全程度及現代化。另一方面,我亦會讓學生了解不同地方煤礦意外工人死亡的數字,例如美國、中國及大柳塔煤礦等,讓學生從數字上分析國內煤礦井的安全性,令他們全面了解中國開採煤礦技術的最新發展。


大柳塔煤礦井下綜採工作面
(順德聯誼會胡兆熾中學 梁芷婷老師)

以往說到中國的煤礦,腦海第一個浮現出來的就是「血煤」;這一次深入參觀了大柳塔煤礦,讓我對國內煤炭業的發展作出了新的定義。

神華神東煤炭集團讓我確實感受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已成為國內能源業的核心精神,神華的領導在分享時多次提到神華能做到「煤礦能夠做到不死人」。在參觀的第一站,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的煤礦已經發展到高度的機械化、現代化、信息化、自動化。在協調中心內,我們看到神華投入的高科技的監察系統,看到在高度自動化下,可以大幅減少在井下工作的人數,而透過電腦便能診斷和維護整個生產系統。

在細心看過入井前安全教育培訓片段後,老師們都換上全副武裝,沿運輸巷道,坐車行駛八公里,實地了解現代化採煤的設備;在重達幾噸的設備前,人是顯得多麼渺小,靠著這些高度科技化的設備,能夠日產過萬噸的煤,這一次參觀讓我了解國企正在以創新和現代管理理論與效益,支援著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神華作為行業的領頭羊,我希望神華能夠於國內繼續擔當安全的典範,把現代化的開採技術在中國廣泛推廣。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感想-大柳塔煤礦井下綜採工作面
(賈傑偉老師)

首先感謝中國神華集團開放它們的煤礦開採基地讓我們有幸下井考察。傳統上採煤被視為相當危險的行業,每年新聞亦有報導有不少工人死於煤礦意外,因此起初我對採煤的觀感是頗為負面的。但參觀了由神華集團負責開採的煤礦後,我對煤礦的印象完全改觀了。現今煤礦的開採,其實只要廠商願意投入資金去提升煤礦的開採技術,採煤其實是可以相當安全的。在下井的過程中,沿途可以完全以車代步,內裏的設計猶如普通的隧道系統,非常寬闊,亦有充足的照明和清楚的指示牌,而且通風系統做得相當完善,一方面方便員工入內工作,另一方面則為員工帶來更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在可見的將來,我希望神華作為全國最大的能源企業,這些先進的煤礦開採技術可以分享到其他中小型的煤礦開採商,使煤礦開採成為既安全又潔淨的工業,在獲得能源作經濟發展的同時,更重要是保障了煤礦工人的人身安全和照顧了保護環境的需要,以達致長遠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反思
(顯理中學 梁國雄老師)

今次有幸能參與由香港勵進教育中心和香港通識教育協會舉辦的「中國神華能源之旅」,在七天的參觀和研討中,實在獲益良多。

中國能源結構的特點是富煤丶貧油丶少氣,無論是發電、日常生活所需都以煤炭為主,相反,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和開採量均偏低,消費量卻很高。在這樣的能源供需格局下,中國便要倚賴對外輸入石油和天然氣,其中尤以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最高。過度依靠對外輸入石油,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面對如此困局,中國在「十五」計劃中,重點發展「煤轉油」項目,這造就了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公司的成立。經歷近十年不斷探索和實踐,它已開發和掌握生產煤轉油的技術,且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商業化運行的生產綫。這顯示了中國在調整能源戰略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向解除能源結構限制的長遠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煤轉油」項目作為中國煤炭清潔轉化的階模,為舒緩石油供應發揮了顯著的效用。近年,鄂爾多斯煤制油公司與軍方合作研發煤基通用燃料,這是把示範企業的技術普及化的初步嘗試。

展望未來,「煤轉油」項目要克服的挑戰,將是怎樣把這些高新科技推廣到中國其他地區,令煤制油可普遍應用於市民的日常生活,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甚至最終取代石油。只有這樣,中國的能源格局才會有真正而徹底的改變,能源安全才得以有確實的保障。


神華集團整體情況
(聖保祿學校 吳若文老師)

經過七天的密集交流,參觀了十個重要設施,六場匯報會議,六個答問環節,三十八位隨團老師對神華集團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我而言,神華集團是有強烈社會企業責任的國企,有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及有突破限制的潛能。

「社會企業責任」在各個神華能源的單位及各個重要決策和發展方向,是佔有很大的比重。作為全中國最大的能源企業,有別於世界上其他同類企業,除了關注利潤,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育也是神華集團發展的重點。

「以人為本」是神華集團的核心價值。集團致力推動綠色採礦,發電,研發可再生能源,推動減排及清潔水源,都是為人類持續發展謀福祉。露天煤礦完成採礦後的復墾綠化,鄂爾多斯的地表生態建設,接近零排放的三河發電廠,都是為了提升中國民眾的生活質素及環境資源。匯集專家的千人計劃,完善的小區建設及安全的智能礦山為集團員工提供安全工作環境及個人發展機會。集團以人為本的理念為人類,為中國人民及各員工也帶來確實的福祉。

神華集團有著突破先天及後天限制的潛能。中國擁有大量的煤資源,但以煤為主要能源傳統上卻帶來極大污染。神華極力發展綠色煤炭及低排放技術,以科研突破以煤發電的限制,煤制油的技術更為國家的能源結構帶來新的機遇,也為國家的能源安全提供具策略性的保障。中國也有著比西方國家遲起步的後天限制。外國的能源科技比我們成熟,若集團長期依賴外國的科研將要付上高昂的經濟成本及永遠難以超越外國。神華憑著低碳研究所的人才及資源投放,成功發展出符合中國需要的能源科技,將困難轉變成機遇。

展望將來,盼望神華集團能更進一步,為中國的能源發展帶來更多突破。


參觀三河發電廠中帶來的思考突破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 黃文禮老師)

電力是現代人主要使用的能源,在使用時非常方便,而煤炭因成本低廉且供應穩定等優勢,是大多數國家進行火力發電的重要原料。而這種原料基於其分子特質,被認定用於火力發電中是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會造成大量酸雨和排放大量懸浮粒子(即指媒體常談及的PM2.5、PM10)。

然而,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2015年的推算指出一個十分矛盾的事實:短期內人類難以完全改為使用可再生能源,時至2035年全球發電結構中燃煤發電依然佔據31.2%,持續在供電結構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通識教學中,上述兩個段落的分別都廣為人知,是指燃煤發電的「困局」和能源結構的「困局」。而在討論及探究能源科技發展這個議題上,往往在處理上述課題時都偏重陳述前者困局的負面影響,後者則輕輕帶過,絕大多數學生在相關課題的思考,只局限發展「可再生能源」,往往忽視可再生能源的技術至今仍未完成成熟。

是次的七天六夜之旅,神華集團安排了老師們參觀和了解相關能源產業,讓老師有機會突破思考的盲點,了解一些香港電力集團並未大力投放資源的燃煤減排計劃。

在到訪三河發電廠前,筆者雖然對火力發電的前沿發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只限簡單的基本認知,如:2015年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廠以「超低排放」技術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頒發「頂尖電廠」(Top Plant) 的稱號。而在今次的考察活動,十分高興技術水平與上海獲獎電廠相近的三河發電廠的管理人員層層疊進地為我們提供很多行業深切而有意義的知識,如:「超低排放主要原理來自多於一次污染物處理」、「新一代火力發電國家排放標準較國際標準要求更高」等等。

通過參與是次的考察團,筆者接觸了在香港難以深入了解的能源產業,了解到國家前沿,甚至世界前沿工程師的努力,這也為筆者帶來了很多新知識。筆者亦希望學生在往後能源科技議題的思考可以「突破思考盲點」,了解到在長期發展可再生能源前,短期人類應做到的是潔淨化化石燃料,以持續保護環境。


寶日希勒的露天煤礦及草原生態
(聖公會基孝中學 蕭佩儀老師)

對從小生長在香港的我來說,煤、煤礦等字眼只出現在課本上,我所知道的不過是燃煤能夠發電及其開採時會帶來種種污染,又或是媒體不時報導的一宗宗煤礦事故而已。直到我身為通識教育科老師,要對相關課題有更深入的理解,才開始認知採煤也邁進了現代化的時代。但,真的嗎?

此次的神華能源之旅帶給我的體驗大大顛覆我過往對煤礦、煤—骯髒、危險、污染的印象。不得不說,當看到連綿一片黑乎乎的露天煤礦(圖一)出現在面前時是多麼的震撼,那機械化的開採情況、科學化的管理模式是過往我研讀一篇篇二手資料所無法形容的,唯有親身感受才可領略。

整個旅程令我最深刻的是神華集團除了專注於煤的事業外,更致力於維護人與環境的平衡,從磡探、開採、運送的每一道工序都能體現愛惜自然的精神。例如在採煤後,除了會把礦址回復原貌,更令我欣賞的是神華集團大力投資科研,除了回復原貌外,更加可以把土壤層改良,使植物得以抵抗內蒙乾旱的天氣,大量植物能有效防治沙塵暴,使草原的生態得以美化(圖二)。這正是自然與人力的共同合作,正正體現天人合一的精神。


考察呼倫貝爾草原生態
(粉嶺救恩書院 黃斌老師)

萬里平野,一處孤煙,大漠涼風,蒙古平原給人的感覺是萬寂人煙少,缺乏水資源,也許這是歷史和詩歌給人的錯覺。當我們回看歷史,建立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傳奇的一生起源據說就是在鄂嫩河畔。今日,鐵木真鐵騎悍馬雖然已埋沒在黃土下,但鄂嫩河河水依然漫流。千年來,河水孕育了多少草原文化,也孕育了呼倫貝爾的遊牧文化,匈奴、鮮卑、女真、蒙古,多少鐵騎飛弓…紛至沓來。今日,我們放下萬卷書,興奮地走入的正是以河命名的貝爾河、以湖命名的呼倫湖。

呼倫貝爾是內蒙古自治區所轄地級市,因貝爾河和呼倫湖得名,位於內蒙古東北處,總面積達25.3萬平方公里,因為水資源充沛,自古即為遊牧民族的牧場。從飛機高空鳥瞰,但見四野平寂,闊野中間,建立起一座孤燈明亮的方舟城市,那就是呼倫貝倫自治區政府所在地:海拉爾。因為夜幕高掛,我們看不清那片綠野,了然失興。我們下了飛機,乘坐神華公司的巴士,破著風,呼嘯奔馳上公路,期盼明日策馬曠野的那股豪情。

次日,遠處邊泛著魚肚腹白的天際,幾片雲在漂,雲影穿插河流和公路,我們早已踏上蒙古的征途,考察完了神華公司的露天煤礦場,便前往蒙古族人居住的蒙古包。因為城市化的緣故,似乎僅有為數不多蒙古鐵騎在草原奔馳,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態旅遊文化重要支柱,讓遊客感受蒙古遊牧文化。這片草原也為羊群和野牛提供了安居,強悍的身軀、健壯的四肢,令人印象深刻,也不禁令人遙想北朝樂府名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不過導遊語氣略為可惜地告訴我們,今年蒙古雨量少,野草長得並不茂盛,看不到這景象。

蒙古包是呼倫貝爾草原文化靈魂,也是千年以來的珍寶。到了蒙古包,草原民族熱情地以捧上哈達,以下馬酒迎接我們,身穿彩色的蒙古服的姑娘和小伙子,則在一旁唱起嘹亮的敬酒歌,雖不明歌意,卻令人心曠神怡。客人飲下馬酒是蒙古傳統習俗,因為蒙古人不僅好馬,也好酒。來客按蒙古傳統文化,以右手無名指沾一下酒,彈向空中代表敬天,再沾一下彈向地代表敬地,再沾一下抹到自己的額頭,代表敬祖,最後舉杯高盡。不過,這大漠民族也體諒我們不勝酒力,再三叮囑我們可以不用喝盡這烈酒。

蒙古包的一日,令人印象深刻,蒙古人熱情招待一行人,客人大嚼烤羊燒牛且為樂,姑娘高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歌詞盡是蒙古文化的歷史,讓人「如今終於見到這遼闊大地」,「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大嚼後,我們策馬草原,草青青,風微涼,草原文化在歌聲中流傳,在現代文明的都市中,依然翠綠。


潔淨創新迎戰未來
(保良局胡忠中學 曾玉萍老師)

我們於8月4日參觀呼倫貝爾風力發電場,雖然這是我們第四天的行程,但是全團的團員都精神抖擻,沒有一點倦意,期望親身看見大型的風力發電場。

呼倫貝爾風電場是由神華新能源有限公司和新加坡勝科集團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總裝機容量為4.95萬千瓦,總投資超過3.8億元,截止2015年底累計發電量2.04億千瓦時。參觀控制中心時,看到發電場控制中心全電腦化及工作人員的專業精神,而講解人員則詳細地介紹了發電場的運作。當我參觀控制中心時看到一個展示牌,上面顯示風電場的投產日期,但同時顯示了已安全運作了1,681天,這反映神華集團有限公司十分重視發電場的安全性,令我對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信心增加不少。

除此以外,講解員也提出了中國發展風電場的限制,例如季節風力不均衡的問題,夏季風力較弱,產電量較小等。另一較大的問題是區域配置的問題,風電場的所在地是人口稀少的地區,對電的需求較低,風電場產生的電量會有剩餘,如不使用,會有浪費電力的問題,如何將風電場剩餘的電量輸往其他電量需求大的地區,是風電場工作人員面對的挑戰。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集團創建「五型企業」的目標之一,在未參觀風電場之前,不太認識何謂「五型企業」,但經多次講解,終於明白這「五型」是指本質安全型、質量效益型、創新驅動型、節約環保型,以及和諧發展型,這是神華集團推動社會責任的方式。風能是潔淨能源,很明顯發展可再生能源能符合可持續發展模式,實踐社會企業責任。

這次參觀呼倫貝爾風電場和聆聽講解員所提供的資料,增加了我對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認識,雖然中國神華集團是以火力(煤)發電為主,但今次參觀反映集團在創新技術,引入外來技術下了很大的努力,相信將來技術成熟時,可自創和發展潔淨能源。在教學上,我會將此作為範例介紹給同學認識中國在能源發展的最新形勢,讓他們知道中國不是落後的國家,尤其是在能源技術和安全性方面已追上國際水平。


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曾雅然老師)

高中通識課程其中兩個單元為「現代中國」及「能源科技與環境」,是次旅程讓老師們可以「就地取材」,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以製作相關單元的教材。我們在行程第五天參觀了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簡稱「低碳所」),所獲得的資訊可助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可如何運用資源去吸納數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才,並利用科研技術將人們認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全面發展潔淨煤炭的工作,將煤炭轉化成綠色煤炭、功能材料及新興能源。

當中我們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到低碳所正積極研究利用「棄風制氫」技術、以製造並儲存氫氣以助開發燃料電池;同時,又研發「煤間接液化技術」,以高效脫鹽、高效去除有機物等技術以潔淨及高效處理煤化工及礦井水等工業廢水。由此可見,中國企業正積極研發技術以改善能源開發所帶來的污染問題。

「低碳所」中有不同的展板簡潔介紹「棄風制氫」技術以及展示淨化污水的樣本。

這正可有助同學們思考現代中國在能源發展的出路,同時亦可理解到國家規劃及國際技術交流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及環境保護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次行程的資訊可讓同學們明白中國是有優厚條件發展創新科技及研發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亦可進一步了解企業責任對環境及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北京內蒙能源考察團反思文章
(聖保祿學校 陸秀英老師)

在考察的最後一天,大部分教師選擇到礦井下參觀,我則留在井上。或許老師認為下井是一生人難得的機會,然而井上的行程讓我沒有感到遺憾。我們參觀了控制室、訓練中心以及實地考察環保綠化工程。

在自動及資訊化的控制中心,我能從電腦屏幕清楚看到從井下遠程傳來的數據和即時畫面。在模擬井下的沙盤上,我看到煤炭從剝離、選煤,到運輸等整個過程及通風、排水、供電等等系統的運作。井下宛然是一個地底城市!不,是比在地面上建造一個城市更加複雜及困難的工程,這讓我感到很震撼。

在實地考察環保綠化工程時,我看了公司在採煤前期、中期及後期的工作及對保護當地生態所作出的努力。

在培訓中心,我看到整個礦井設計的思維系統和各項科技的具體操作。從研究培訓到落實應用每項科技的細節,都有訓練。

從神華集團在能源科技上為清潔煤炭所作出的努力,我想這不單只是反映了科技的進步,亦是反映了人的思維及意識形態在改變。更重要和最直接而有效的,是在企業管治上、業務推行上,貫徹和實現了這些改革。

因為即使有科技,有方法,如果人們的思想沒有改變,也不能令一個企業將重點放在社會責任上,以人類的福祉為依歸。礦場的董事長曾經說過,他們一直在努力,逐漸改善了當地的生態。但是以後,他們不知道別人會怎樣開發利用這一片土地。所以,如果想要世世代代達致人與自然和平相處,達致可持續性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從根本改變人們的想法。

身為教師,我們的工作正是要推動這種改變。我希望將此行的所見所聞作為藍本製成教案,讓同學們加深了解中國的企業,特別是煤炭行業在科技發展及環保綠化方面的工作,從而願意繼續為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


大柳塔煤礦井下綜採
(協和書院 關文輝老師)

回想三十一年前,與同學為了認識祖國,乘坐三十多小時火車到達北京,再轉坐小型客貨車往內蒙,雖然路途崎嶇,但大漠的風光,草原的面貌確令人身心嚮往。今次有機會參加中國神華能源之旅,再次重遊故地,看見如今內蒙的發展是煥然一新,實在令人振奮。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認識到直接液化神華煤的過程。今次看到鄂爾多斯神華公司在能源、安全、環保、污染、可持續發展及運輸等各方面所作出的突破,深信對中國的意義十分重大;由於地質及地理形勢的關係,令中國在能源發展上有所限制,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能源供應猶如中國的血液;天然氣、石油、地熱等能源不足以供應本國所需,唯在產煤方面中國一直處於領導地位,如今中國神華公司更能在產煤技術上大大提升,減少污染,增加供應,對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大大提升了!

在鄂爾多斯,公司負責人提供我們充足裝備,讓我們可以安全地深入地層,進入礦坑,並看到產煤過程是全自動化、高機械和高安全。礦洞內空氣流通,完全沒有侷促酷熱的感覺,可見煤礦工人可在安全環境下採礦了。挖出的煤會運往廠房加工,部份可經化工程序、溫度調較、壓力處理、催化劑的運用,轉化成不同的燃料,包括飛機燃油、汽車用的柴油、燃油、火水、塑料產品及各種工業、家用或軍用方面的用途,甚至可作飛船、火箭的燃料。以往基於內蒙的地理環境,使其發展空間有限,但如今採煤技術的進步、運輸等各方面有利的配合,已大大提高了內蒙的可塑性及可持續發展的可能,而對周邊地區甚至於全中國社會面貌的改造,亦有深刻的意義,給中國帶來了希望及正面的發展。

在我國煤蘊含量豐富的地質上,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空氣質素及美化家園,讓中國西北部成為可移居理想之地,對環境、社區、經濟、能源等各方面帶來重大、長遠及深厚貢獻。


神華鄂爾多斯煤炭直接液化項目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 林美枝老師)

剛過去的六月份,本人正與中五同學分享有關中國的能源分佈現況,其中一個課題為中國煤礦業。

在課堂上,我們只能給予學生此類題目的基本知識,以及一般的新聞資料作為參考,例如:河北以煤炭為主要能源,達90%,而當中有60%的PM2.5污染物更源於燃煤或燃油等的燃燒過程中所產生,或從新聞中某月某日報導有外國人在北京商業區帶著諷刺空氣污染標語,諷刺住在北京裏,就猶如做了「霾星人」等等。一般我們亦可從網上亦得知煤制油有它的限制,有些報導說要用5噸的煤才能產生1噸的油,途中還要用上10噸的水,所以緃使煤制油是很清潔環保的能源,我心底中不禁仍有一些問題,就算汽車使用後能減少空氣污染,但水資源的濫用不是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嗎?內蒙古的地下水源會否被抽乾,影響當地的牧民?因此心底裏對「煤制油」此等「貴族油」項目仍帶有保留及疑慮。

但當參觀完神華鄂爾多斯煤炭直接液化項目後,感覺有很大改觀,原先打算詢問的水資源問題也在參觀中得悉新的資料,令我的疑慮化煙。從資料中得悉神華煤制油的過程採用了創新的科技及技術,如「費托合成催化劑」科技及最先進的「CCS領域搜集與封存注入及監測技術」,能將有害物質如二氧化碳捕集及封存至深部咸水地質層。神華更為環保領域願意投放大量的資源以處理污水問題,而新技術亦將水的使用量降至只用5.8噸水制1噸「煤制油」,被污染後的「煤使用水」經處理後亦得以98%重用。這樣的「煤制油」技術更榮獲肯定技術專利,故我想這更能提升經濟效益及提升國家形象。在此次考察中亦給我機會從另一角度中探究事物,擴闊我的視野及知識領域。

最後,期望中國科技能再進一步,再減少用「水制油量」及減低成本,達至「煤制油」能大眾化水平就更理想了。


中國神華整體情況
(粉嶺禮賢會中學 蔡麗盈老師)

中國神華集團(以下簡稱「神華」)於1995年成立,以煤炭發展為核心的公司。在短短的20年間,已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業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供應商。除了開採煤礦外,以電力、鐵路、港口、航運、煤制油與煤化工為一體,實行「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的特大型能源企業。

中國是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為配合經濟急速發展的步伐,煤是中國發電的主要原料,佔能源消耗近七成。然而,外界一直指責燃煤發電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將霧霾的矛頭直指燃煤發電,主張「去煤化」。面對國際間的輿論壓力,神華強調,霧霾的產生並非北京獨有的情況,是工業化過程中的一個產物。而北京的霧霾問題嚴重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所影響,包括交通運輸的排放物、使用工業柴油的大型貨車、建築地盤的灰塵及氣候等等。言下之意,神華是否把燃煤發電排除污染行列之外,試圖推卸責任呢?非也,非也。神華投放巨額的資源在煤炭的綠色改革項目,以達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神華奉行「三去一降一補」的方針,提倡煤炭的清潔開採、清潔運輸及清潔轉化。誠然,這些環保的措施增加了20億元的生產成本,但神華強調作為國內煤炭行業的標桿,有必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確保煤炭的生存空間,這是多麼偉大的貢獻啊!

另外,神華旗下的低碳研究所,人才濟濟,掌握高端的二氧化碳捕獲、回收的技術,把二氧化碳加以利用與封存;三河發電廠以超嚴格的排放準則,達致超低碳排放;鄂爾多斯設污水處理廠,實行污水零排放;神寶公司著重草原生態的環境治理。透過這次神華能源之旅,讓我看到中國能源,特別是煤炭方面的新曙光、新方向,發揮中國的地理優勢,實踐能源自主,保衛國家安全。


神華國華三河電廠
(粉嶺禮賢會中學 程詠詩老師)

神華國華三河電廠成立於1994年,地處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京津冀地區唯一被國家能源局指定的「國家煤電節能減排示範電站」。當旅遊車緩緩駛進電廠,我已被其晾水塔吸引,繼而親身踏足幾個龐大的機組,我們有機會更深入認識這所於京津冀地區首家實現全廠「近零排放」的燃煤電廠。

電廠有4台機組,承擔著為京冀兩地提供電力的任務。為了達致「恪守運營環保電站、輸送綠色能源」的企業使命,電廠積極實施環保技術改造工程,以實現綠色發電。其中,電廠採用的脫硫、脫硝和「煙塔合一」技術最令我印象深刻。首先,電廠採用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以減低因燃煤而排放至大氣的二氧化硫量。其次,電廠採用選擇性催化還原法脫硝,利用催化劑和還原劑在高溫反應下,把氮氧化合物還原成無污染的氮氣和水。經過處理後,電廠排放的硫氧化物量與氮氧化物量會大大減少,從而減低酸雨的形成,對保護環境有正面作用,亦能保障人民健康。另外,「煙塔合一」技術則能充分利用冷卻塔的巨大能量,對除塵、脫硫後的濕煙氣進行有效抬升,降低其落地濃度。同時,由於機組不必再建設煙窗及脫硫系統的煙氣置,這可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和建築物限高等問題。

在通識教育科課程上,於教授現代中國及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議題時,教師可引入以上例子,讓學生能更具體認識科學發明、科技進步和履行社會企業責任等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展望將來,若香港學生也能如我們一樣,有此寶貴機會作電廠的實地考察,相信他們對祖國的發展及軟硬實力的理解必能有更深刻的體會。

最後,感謝勵進教育中心、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及香港通識教育協會為我們安排了此次既充實又難忘的「中國神華能源之旅」。願我們能把在此次旅程中所學習到的帶進課堂,讓我們的學生能多角度認識祖國與世界。


寶日希勒露天煤礦
(陳南昌紀念學校 廖卓榮老師)

我對煤礦場的第一個印象是來自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小說。在他筆下,煤礦場是人間地獄,因為礦場老闆會以極低廉的工資僱用孤兒院的孤兒作童工,借助他們瘦弱的身形,爬進狹窄和漆黑一片的煤礦洞採煤。童工的死傷情況非常嚴重,但在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又有誰關心這班孤兒的死活呢?

我就是在這樣的「陰影」下到達了中國神華的寶日希勒露天煤礦場,親眼看見的是卻是另一番景象!

一望無際的礦場環境異常清潔、設備先進齊全,運作井井有條,例如有密封自動輸送帶、運煤鐵路網等,所以需要的礦工並不多,而且有了機械的幫助,礦工並不需要付出太多體力勞動,工作環境亦十分安全。

更令我讚嘆的是他們對環境保育一絲不茍,而且盡心盡力!當我看見他們將開採過的土地變回綠油油的草地時,對他們的承諾不得不由衷佩服,也感謝他們為保護環境所付出的貢獻!

老師們除了爭取難得機會與中國神華的高層領導交流之外,更興奮地爬上巨大的運煤車上拍照。我靈機一觸,拍了一張「螳臂擋車」的造型照,以及邀請了一位精神煥發的礦工和我合照。

這次考察不止一洗我對煤礦場的「陰影」,更令我對國家的能源發展和生態保育充滿信心及感到非常自豪!


呼倫貝爾大草原—純粹的國度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劉國芬老師)

一踏上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一個個微笑熱情的面孔映入眼簾,一手捧着醇香烈酒的酒杯,一手將空中飛揚着的鮮藍哈達掛在每位團員的脖子上,正式開展這片大草原的探索。一直以來都渴望走到這片土地上,體驗一直嚮往的「藍天、白雲、綠草」,拍下無數美照。

我們一團人先到敖包祈願,手拿着在風中多次掙扎的哈達,心中默念着來年的願望,圍着敖包轉了三圈,以望心願達成。蒙古族對於自然萬物皆有敬拜之心,他們視天為「長生天」,敬天畏天,同時大地、山岳河川都被神靈化,成為崇拜的對象,更有「母親的河」之說,體會到蒙古人感恩謙卑的心,對萬物常存感謝。但生活於物質豐富的香港,忙碌的工作、急促的生活節奏都讓我遺忘了大自然的美妙,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沒有停下來好好欣賞最簡單純粹的自然萬物,哪怕是早起的晨光、湛藍的天空。在坐上馬背的過程中,短短十分鐘的時光,與當地的領馬人員小聊了數句,卻讓我深刻體會。他曾經到廣東地區當上了兩年的軍人,說着更哼起了劉德華的廣東歌曲,也許他曾經也有一個城市夢,但結束兩年軍旅的生活,他還是回到他的原點——內蒙,選擇在草原上過著策馬奔馳的生活,他只是簡單的交代一下原因:「自由啊!」。真佩服這份勇氣,解開社會的枷鎖、生活的約束,做自己喜歡的事,樂天知命,就是蒙古人的特質吧。

被這份純粹真摯的特質感染下,彷彿那一刻間我也渴望追求自由、無拘無束。享用過美味可口的蒙古大餐和氣氛融洽的表演,我們走到了篝火晚會。傳統上是蒙古族在春節時祭祀火神的。這一晚,我們都卸下身上的拘謹,走入大伙中,圍着篝火又跑又跳,在演唱者的歌聲中歡呼,回想起,我也不知道為何如此投入,可能因為他們熱情的氛圍吧,晚會亦在在澎湃豔麗的煙火下結束。隨後,我們走到了旁邊寂靜的草原上,其中一名老師示範將雙手遮掩眼睛上方,讓我們在漆黑的夜空中觀看閃爍發亮的星星,並指示北斗七星的位置,這一定是我見過最美的星空……

這一刻,快樂很簡單、純粹。

在草原的時間很短暫,但旅程中遇到的面孔、廖廖數句的對話、真摯的笑容、金黃色的日落、閃耀的繁星都構成了絕美的畫面。學會停下腳步,放下執著,感恩擁有的,然後重新出發。


活動反思-「呼倫貝爾風電場」
(天水圍香島中學 林軍老師)

首次到內蒙古的大草原,極為欣賞,感謝勵進及神華的友好精心安排是次能源之旅,獲益良多。在呼倫貝爾風電場,看到書本上已有的知識,更聽到專家及工作人員的詳盡解說,了解風力發電更深。

個人反思:草原空曠,風電宜用。過往對風力發電的看法,經過實地考察後,有所啟發及更深入的認識。

首先,風力發電真的能零污染嗎?其運作過程的確是可以達到零污染,但,在興建過程及電力耗盡後的間接污染,則需考慮及設法改善。

其次,風力發電是會破壞生態環境嗎?可喜聞及神華的專家分享,強調建設風力發電站時,必須事前作出環境評估,並適當地規劃所建設的範圍,務求當地的草能繼續生長,附近的牛羊能繼續生存,草原上的雀鳥則一向都罕見,並沒有對雀鳥造成損害。

另外,風力發電站的建築成本的確是很昂貴,然而,其維修及運作成本則低廉。噪音污染則存在,遠觀不覺,近觀則頗煩噪,慶幸附近沒有甚麼居民,應該不會造成不便。

最後,之前未聽過甚麼是棄風?原來當風電產生後,市場需求不足,就會棄置不要,從而面對儲電技術問題,期待將來可以解決,專家說石墨稀正在積極發展中,預見未來短時間就能解決到風力儲電的困難。風力,是可再生,無窮無盡;風車,則只能用二十年,就會失去功能。風力,日間較弱,產生電力較少,然,用戶多於日間需要大量電力;夜晚風力較強,產生電力較多,惜用戶需要少量電力,這,就是現實,供求關係,因此,必須配合其他能源。

學習,實地體會,親見,用心去聽,印象則更深。


神華之旅感想-低碳研究所
(孫方中書院 潘懷陽老師)

參觀低碳研究所是旅程的第五天了,它沒有無垠藍天及無涯草原的風景,也沒有激越的篝火,更沒有廣闊的河漢,它既是樸實無華,又是寧靜卓越。

它之樸實在於肅默無聲(對於香港人來說),潔亮的落地大玻璃與高效的環保設施,使人感到如入加州硅谷的新科技中心,綠茵縈繞,窗明几亮,此處專務科研,不尚空談,既是企業面相,又暗藏公益身份。它之卓越在於劍指新路,通識科老師常不免因中國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感到憂心忡忡,華夏天地,灰塵蔽日,已成常態,煤碳是工業之軸,又是污染之源,這個兩難局面,似乎在低碳研究所仝人的努力之下,找到了解決方法。

煤與環保,確是現代社會的難題,但是低碳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立足於煤,以煤作對手,提出清潔用煤,化煤為油的新科研方向,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在我們的概念之中,煤既然是污染之源,則應棄之、減之,然而,令煤的使用淨於天然氣,則不啻是新思維、新思想,這種新觀念,不但開展了我們的視野,相信也拓闊了學生的想像空間。研究所所長的介紹,深入淺出,也令我等行外人略明科學原理,而在當天的座談會上,所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都顯示了研究所學風自由,思想活潑的一面。

冀研究所能夠盡快取得成果,應用於世,令天重現澄藍,雲再展白皚,也使盧溝曉月、金台夕照等燕京風景,又換新顏。


神華環綫裝車站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羅學志老師)

從來在個人的概念中,煤礦開採及其運輸過程,一般設備和技術均十分落後,安全意識差,管理不善,礦工長期以來都用人手採煤,採煤範圍狹小,靠挖掘進巷道進行開採,並且由人工方法出煤,方法十分落後;一方面慨嘆煤礦工人辛勞的體力付出外,更感運送過程中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實在對工人的健康存在著極大的危機,再者,礦工在開採時發生死亡事故,亦時有發生;但經過神華能源之旅的大柳塔智能煤礦山一行,尤其當中的環綫裝車站將開採的煤輸送自動機械化過程,實在令我嘆為觀止,大大改觀了先前旣有的想法。

傳统的人手付運,已經由強力輸送機和輸送帶將源源不絕的細小煤粒運送到載卡車斗中,20-30多卡的裝載煤粒車中,裝車站只需一名工作人員在高台的控制塔內用電子按鈕操作,80噸煤粒在輸送帶進入每一卡煤車盛載過程,準確無誤、不偏不倚、不多也不會少,大概2分鐘時間一卡滿載煤粒便已完成,可見人力大大節省外,更提升其輸送量效率和減低運送時對空氣之污染,確實是一大喜訊。

今天國家的煤礦開採及運輸技術日益先進,當中包括裝備、材料供應和技術管理水準等,實在與過往的不能同日而語,這系列採煤科學技術發展對國家經濟急促發展狀況不無直接關係。綜合其自動機械化採煤及運送過程技術,是今後採煤企業一個主流發展方向;盼望在將來,我們眾所週知的煤炭這一種骯髒化石燃料,可以在國家能源資源需要積極開發的同時,能在過程中進一步的將對環境、人類的健康及生命所造成損害減至最低,我想這將會是13億中國人民的天大喜訊啊!


大柳塔煤礦井下綜採工作面考察感想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 陳嘉明老師)

在是次為期七日的能源之旅,很高興能有落煤礦井考察的機會,而這正是我人生第一次深入煤礦井當中進行考察。常常聽見內地煤礦井下的情況複雜,一宗宗的礦難都顯得礦工的生命那樣脆弱。但是,從神華井下生產佈局以至整套的管理控制而言,令我覺得礦工的安全是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首先,在落井之前必須先做安全培訓和穿上保護衣物覆蓋全身,並戴上隨身的安全裝備,例如照明燈。在進入礦井之前,我以為那裏是很骯髒的,但卻發現周圍環境都很乾淨,通風也很好。此外,井下的通道能容納車輛進入採挖區,大大方便了礦工的進出。而井下的標示也很有系統,例如入去時沿路有紅色反光板領路,而出去時沿路則是以綠色的反光板顯示。另外,礦井下邊是不允許使用閃光設備的,這些安全措施令我覺得在安全管理上很有系統。

今次最令我為之驚嘆的是煤礦井下使用了大量的國產大型液壓支架,它們的作用是對巷道和工作面進行支護。據說,以前大型液壓支架的製造技術主要由兩家外國公司把持,這兩家公司要提價時,買方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而神華國產化這項技術正正打破了國外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地位。此外,礦井下面的採煤機和輸送帶全是自動化操作,這樣不單可以減少礦場的傷亡數字,更能提升採掘效率。

總括而言,這次旅程令我堅信煤企資源整合重組與產業升級改造是解決內地血煤問題的理想出路。在這旅程當中不單令我感受到礦工們的熱情,更令我明白不少研究生到一線當礦工的原因。在此特別感謝神華集團各位領導對是次考察內容的安排,令我從中獲益良多。


神華鄂爾多斯煤炭直接液化項目
(荔景天主教中學 蔡焯賢老師)

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是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全資公司,隸屬於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於2008年成立,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公司採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神華煤直接液化工藝,以煤炭為原料,採用神華和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聯合開發的列入國家 “863”計劃的納米級催化劑,在供氣溶劑的作用下,通過高溫、高壓液化反應以及加工過程生產清潔油品,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商業化工廠。

2016年8月1日至7日,本人有幸參加勵進教育中心、中國神華股份有限公司主辦,香港通識教育學會合辦,隨團近40位中學老師,從香港到北京、內蒙等地參觀和實地考察,獲益良多。現簡介如下,也作為日後教學的參考。

煤直接液化的情況

神華煤直接液化工程是我國石油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十五”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關係到國家能源戰略、產業戰略以及神華集團自身發展戰略的重大項目,對解決中國石油資源短缺,平衡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給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煤直接液化是由煤生產液體產品中最有效的一條技術途徑,能源利用率近60%,是中國積極推進煤炭清潔轉化、化解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示範工程。因此,神華煤直接液化工程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也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污水零排放的工程實踐

公司採用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和節水工藝,實現了水資源的重複利用和零排放,把新鮮水的消耗量降到最低。重點對四類廢水實行分類處理回收。低濃度污水的待性與一般市政污水類似,採用成熟技術淨化回收;高濃度污水採用特有的生物處理技術淨化回收;採取反渗透預處理系統加廻圈蒸發技術處理廢水,大部分污水處理後至迴圈水場補水,少量高濃度殘液送廠外蒸發塘自然蒸發;通過迴圈蒸發加結晶技術處理催化劑發水,得到的淨化水用於補水,餘下的濃縮固體,作為複合肥原料。

煤直接液化產品的特性

神華煤直接液化主產品為柴油、汽油、石腦油、液化石油氣。產品經過多次高壓加氣加工而成,具有低硫、低氣等特點。燃燒後的廢氣所含污染物極少,在車輛集中的大城市和環保要求較高場所使用,可減少PM2.5的污染,是優質的清潔燃料。

與石油產品比較,煤直接液化油品具有顯著的「一大三高四低」的獨特性質,即大比重、高體積熱值、高體積比熱容、高熱安定性、低冷凝點、低硫、低氧、低芳徑,能夠生產超低凝點柴油和大比重航空煤油。

特種燃料的研發

神華煤炭直接液化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立了航空油品研究室、低凝點油品研究室。神華集團先後投人約2億元資金進行深入研發。 2 010年起,神華集團與軍委後勤保障部、空軍後勤部等單位聯合開展研發,實現重大突破。

神華煤直接液化的發展規劃

目前,神華集團正有序推進煤直接液化第二、三條生產線專案的建設,計畫年產油品2 8 6萬噸,估算總投資4 67億。主要產品為軍民柴油、車用汽油、軍民用航空煤油等。煤直接液化三條生產線全部建成投產後,可實現原油進口替代500萬噸/年的能力。煤直接液化三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後可提供包括特種潤滑油在內的煤基特種油品280萬順/年,有利於推動各領域燃料多元化供應,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同時解決當前煤炭產能過剩問題和清潔高效能利用,並有助中西部煤炭資源的區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