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華能源之旅2017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2017」已於2017年8月1日至7日順利圓滿舉行,共有一位校長及38位教師(當中包括一位講師)參加,而勵進教育中心(下稱「本中心」)理事梁愛詩律師亦有隨團出發。教師們在「中國神華能源之旅2017」的活動中,不但實地考察了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神華集團」)的不同能源項目、運輸設施,並與各專家進行互動的討論,而且更獲特別安排,乘坐神華朔黄鐵路公務列車前往黃驊港,以及親身在號稱為「全球第一煤礦」的大柳塔煤礦體驗真實的井下工作情況。

在抵達北京後,中國神華集團企業文化部總經理申林先生主持了一個隆重的歡迎會,並由中國神華集團副總經理韓建國先生介紹集團的發展。
韓建國副總經理簡報了現今中國國有企業的特徵、貢獻,以及社會責任等資料,並透過引用中國神華集團的成功例子,讓教師們更具體地了解國有企業的多元化功能。
中國神華集團總裁凌文先生亦於歡迎會後特意送上紀念品,祝願「中國神華能源之旅2017」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2017」在8月2日正式展開考察交流活動。考察交流團先前往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下稱「低碳所」)、三河電廠,以及神華國華北京燃氣熱電參觀。低碳所於2009成立,是中國神華集團總部的研發機構,也是國家級的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低碳所匯聚全球的能源專家及年青的科研人員,透過由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學術技術委員會提供專業的指導,致力研發、引進二氧化碳捕集及應用等先進技術。
在交流環節中,教師們積極地提問有關污水處理、防治霧霾的問題,而低碳所所長衛昶先生亦詳細地回答,並與教師們拍照留念。
三河電廠距離北京37.5公里,不但是冀北電網的主力發電企業之一、首都東部重要的電源支撐點,更是京冀兩地民生取暖的重要熱源。
教師們獲安排進入運作中的廠房及控制中心參觀,了解「超低排放」的機組改造工程。
神華國華北京燃氣熱電則是一所高度智能化的清潔供熱電站。
該熱電中心以數據信息管理,由電腦全自動操作,並設立智能工作電子平台、自動報表、智能分析診斷、安防報警等智能化系統,以減低對人手的依靠。
由於雷暴的關係,教師們未能按原先的行程前往位於內蒙古的呼倫貝爾。中國神華集團在短時間內提出了應變方案,安排教師改往位於河北省肅寧縣的神華朔黄鐵路發展公司及臨近渤海的黃驊港參觀,了解中國「西煤東運」的實際情況。
神華朔黄鐵路發展公司是中國的第二大鐵路公司,負責管理中國西忻州市神池縣至河北滄州市黃驊市的鐵路運作。
教師們先與該公司的代表進行交流座談,及後參觀了朔黄鐵路的調度指揮中心,從顯示屏上實時監控朔黄鐵路的整體運作,並到肅寧北站了解分站的實際操作,與值班工作人員交流。
教師們更登上了神華號電力機車、綜合檢測車參觀,並在鐵路訓練學院內學習模擬駕駛朔黄鐵路。
更讓教師們感到驚喜的是中國神華集團安排了一列神華公務列車,讓教師們體驗朔黄鐵路的實際具體運作。列車從肅寧北站發車,一直駛進終點站:黃驊港。該列車由兩名正副車長駕駛,車廂寬敞、舒服。教師們興奮地登上列車,並在車上互相交流、拍照留念。
休息一晚後,考察交流團前往黃驊港的生產現場,參觀黃驊港三四期碼頭、筒倉、翻車機房,以及一期集控室。
黃驊港是朔黄鐵路的終點站,煤炭是透過中國神華集團自主研發的運煤車卡翻車系統,從車卡內被翻倒下來,直接儲存在全亞洲最大的儲煤筒倉群(共48座,每座筒倉可儲3萬噸煤炭)或露天儲煤場。煤炭最後經過密封的運煤皮帶,運送到碼頭,經海路送到不同省份。
黃驊港的參觀讓教師們了解到一般在書本上較少提及的煤炭運輸系統,更能在被稱為「西煤東運」的「最大煤炭港口」黃驊港實地考察,認識整條煤炭生產鏈的流程。
抵達鄂爾多斯後,考察交流團先前往中國神華煤製油化工有限公司參觀,認識全世界唯一的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商業化工廠。
煤製油是以煤炭為原材料,經過氣化、合成、液化、熱解等煤炭利用的技術,生產油品及石油化工產品,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氣、聚乙烯、聚丙烯、甲醇等。簡單來說,煤製油的技術就是將黑色的煤炭,經化學反應後,轉化成油品和石油化工產品。
教師們獲安排乘坐中國神華集團的煤製油專車,在車上視察廠房的外圍,並到污水處理廠參觀,了解污水零排放的治理設施,工作人員更展示了一瓶經處理後的飲用水。
神東煤炭集團公司是中國神華集團的核心煤炭生產企業,其中到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交界處的大柳塔煤礦更是世界原煤產量最大的井工礦。
教師們在下煤礦前必須先穿上制服,佩戴安全帽、頭燈、定位器等裝備,並跟從工作人員的帶領在礦井中活動。
經過約三十分鐘的車程,教師們終於親身踏足大柳塔礦井。
教師們在礦井下不但有機會在行走支架上近距離觀察自動化的開採、挖掘、輸送系統,更可與井下工作的技術人員交流。
離開礦井後,教師們便前往洗選中心及地面裝車站參觀,看着經洗選的煤炭以每分鐘的速度裝滿一個個載重80噸的車卡,從神木縣的礦井通過神朔、朔黄鐵路,一直由西向東運送到黃驊港。這次的考察交流活動就像歷經了一場完整的煤炭開採、挖掘、運送的歷程。
教師們在離開神東礦區前,參觀了神東大柳塔煤礦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區,了解以種植沙棘為主的生態經濟林如何有助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並達致對政府、企業、農民三方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中國神華能源之旅2017」的部分行程雖然受到天氣的影響,而需改往參觀朔黄鐵路、黃驊港,但這個臨時的安排卻讓教師們能在短短的七天六夜中全面地了解中國的「西煤東運」戰略,並獲取了大量有關煤炭的「開採」、「運輸」、「利用」、「轉化」等四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日後應用於教學上,相信對提高教學效益會有一定的幫助。